查看原文
其他

逛菜市场也能成为游学“爆款”?

绿色光年 2022-10-0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旅行家杂志 Author 冯祎

逛菜市场也能成为游学“爆款”?去年暑假,剑桥硕士、绿色光年创始人倪欢在上海社区,试点了一个以逛菜场为主题的跨学科游学项目。在这位剑桥硕士看来,新式的游学就是到其他人定居的地方去体验他们的生活,旅行中路过“别人的生活”最好的地点非菜市场莫属。在这里,可以观察到跟食物生产有关的经济规律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消费方式和行为,也能看到一座城市最具烟火味的生活现场。走,跟着剑桥硕士逛菜市场吧。



倪老师日志



Day1破冰

经过我面试过的孩子都在8~12岁之间,对为什么要逛菜市场充满好奇。他们其实非常喜欢父母不在场的情况下独自完成“任务”。只有一个8岁男孩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妈妈,这一天也要牵着妈妈的手从头走到尾,但我在中间成功地把他跟当天值班的妈妈“分离”,让他专注地跟队友搭档。通过一天的观察,我发现大部分到了“打酱油”年龄的孩子却从来没有独自去“打过酱油”,甚至都没有和爸爸去买过菜——爸爸的家庭责任在买菜的环节貌似是缺失的。


这一天,大家被交待了一个奇怪的任务:找菜场里跟食品无关的产品和服务,回答为什么它们在菜场里。在最后总结中,三组孩子以为要分享每个人用50元钱买到了什么,打算做成什么晚餐。我却在这时,让孩子们开始数除了环保购物袋之外,买菜过程中还用掉了多少塑料袋,哪些塑料袋是完全可以避免不用的。这时,助教开始跟孩子们科普滥用塑料袋的危害,以及可持续生活方式中的4R原则(Refuse拒绝,Reduce减少,Reuse再用,Recycle回收)。有两个孩子在接下来的五天里,一直坚持使用第一天使用过的塑料袋购物。



Day2什么是户口

孩子们需要采访卖菜的摊主一系列问题。最后总结时,大家开始思考一些社会性问题:比如20年后菜场还会不会存在。小脑袋瓜们竟然问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我们都有各种生鲜电商了,菜市场还会有人逛吗?摊主和我老家都在安徽,他比我父母还早几年到上海卖菜,为什么他们的孩子不能在上海上学?



Day3 经济学烧脑,菜价是如何形成的

我把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供求曲线和变化,在工作坊中先用互动的方式教授给孩子们,让他们了解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价格将如何变化,为什么会有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菜会烂在地里?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避免农民伯伯的损失?在当天的任务中,孩子们通过采访摊主和顾客来验证经济学课程中的原理在现实世界中形成机制;山东东营来我们社区交流社区观鸟的4个孩子还加入团队研究了移动支付方式在菜市场使用的现状和优缺点。



Day4在菜市场里酷酷地搞科学实验

孩子们背着两台不同的水质测试仪器到菜市场测污水,由他们自己决定“污水”是什么?“污水”存在于菜市场的哪个位置?如何获得这些“污水”?记录测试结果,做对比分析后,孩子们惊讶地发现——为海鲜保温的融化冰水的氨氮含量跟地沟里的污水氨氮含量竟然是相当的,大家开始激烈地讨论为什么。最后,我让孩子们思考的问题是:科学实验的“发现”与“结论”的关系是什么?上海、山东的孩子们在一起做水质测试和最后总结的现场,有点小混乱,但大家在酷暑中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和兴趣。



Day5争相与分好类的垃圾合影

这一天,孩子们配合得更棒,到菜市场里先了解垃圾分类,采访摊主和顾客对垃圾分类的意识和付出的行动,现场“地毯式”搜寻垃圾堆,发现了已经有垃圾分类的点和还需要分类的垃圾,最后跟分好类的好几类垃圾合影。特别有意思的是,他们看到一对老夫妻从菜市场里拉出来一个装满废纸箱盒的三轮车时,孩子们一轰而上,围住两人问个不停:请问你们拉到哪里卖?每天能卖多少钱?



Day6 “社会人”要遵守的规则

“菜场是如何管理的”?市场管理员和城管队员的责任有什么区别?在市场里遇到缺斤短两、假冒伪劣应该找谁、如何维权?我把孩子们分成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小组采访这位自称“在市场干了10多年从来没有被采访”的市场管理员,让他们在采访中了解公共治理的基本规则。我在孩子们拎着菜走出菜市场时,让他们抬头读挂在大门口的规章制度。其实,这些规则一直以来都公示给大众,只不过,没有人关注罢了。






    倪欢:

绿色光年发起人,剑桥大学发展学硕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科教委员会(CEC)中国专家委员。绿色光年环保服务中心创立于2016年,通过开展体验式、互动式的系列活动,致力于“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会传播”的公众教育。


对话倪欢:生活场景即教育现场

T:TRAVELER《旅行家》

N:倪欢


T:为什么要做“逛菜市场”的项目?

N:因为现在的孩子们太忙了!从学校放学后,不是回家做作业就是被送到补习班,忙到他们都没有时间到自己生活的空间中探究一些最基本的认知性的东西。在学习方式中,孩子们仍然是在单线条中被动地链接知识和技能,这难道不是在孤岛中学习吗?反观我们小时候的成长,各种玩法既不花钱,也不要老师,比如跟邻居孩子们一起扎风筝、玩泥巴、找蝌蚪,好像没有“技术含量”,却都可以激发孩子们之间的团队讨论和探究科学的热情。大家在一起互相协作的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学习和在小“社区”中互相启发的集体学习。


那么,家长能不能在一个开放空间中,放手让孩子们面对陌生人,锻炼基本的人际交流能力?能不能让他们在彼此并不熟悉的团队中,能迅速互相协作完成一个小任务?家长如何学会观察生活中的某个特定场合中存在哪些有趣的经济学现象,并引导孩子们洞悉这个空间中的社会问题和与社会治理有关的规则?再深层次一些,从这个空间中,有没有可能由家长引导孩子去主动发现跟自己和家庭有关的各种环境问题,并激发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听起来非常高大上,但我真的做到了接地气,而且孩子们真的乐在其中。



T:这个项目推出后,有哪些出乎意料和值得分享的事?

N:其实孩子们对社会化和团队协作的参与式学习兴趣超级浓厚,他们都是天然地热衷于社会问题探究的思考家。在生活中学习、在与同伴协作中学习,所学之物是可以让孩子深刻铭记并影响到家长的干货。


T:您在剑桥大学访学期间的经历对设计游学课程有哪些帮助?

N:我在剑桥大学的教育系听过一位美国教授在费城做过的一个研究。她说孩子们在醒着的时间里,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是白白浪费掉没有用于学习,比如等公交车、逛超市,在家里超时看电视。家长不是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就是各种玩手机,完全忽略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其实也是教育的现场。这位教授后来发动设计师在公交车站台的广告位,设计了供孩子们动脑筋的拼图游戏,在公共图书馆里设计了让孩子们在特定时段可以大叫大闹的游戏空间,在超市里还做一些教孩子算术和认知空间词汇的游戏。



T:您好像特别热衷于让孩子在生活现场中游学,这跟以往印象中的游学很不同。

N:其实,旅行就是到其他人定居的地方去体验他们的生活。那么旅行中路过的“别人的生活”也正好可以被设计成自己的课堂。


T:就菜市场这个项目,家长会不会觉得和传统的游学相比,老师的参与感太弱了?

N:逛菜场这个项目是个典型的PBL(项目制学习),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而且我们还把这个内容植入到研学项目中。家长目前没有觉得老师的参与感太弱,应该是恰到好处:在项目开始之前,老师就有briefing,介绍课程目标和内容,以及分组分工。老师在这个逛菜场项目中的角色就是一个引导者,把孩子们的想法和创造力引导出来,并且在线上和线下还有在社区层面的持续互动,比如在后来的一些社区项目中,涉及到经济学分析的内容,会提醒孩子们在逛菜场项目中相关知识。



T:除了菜市场外,绿色光年还有哪些活动?

N:我们还有海南冬季生态假期、安吉生态科普夏令营、“重走学森路”西北科技环保夏令营等等。比如关于白头叶猴的项目,就是到距离广西省会南宁市80公里的渠楠游学,村里只有100多户家庭,却是远近闻名的自然教育基地。那里生活着100余只白头叶猴,占全球数量的1/10。还有西双版纳州布朗族游学,在游学中表现好的孩子还可以参与当地的生态保护项目,包括布朗文化口述史与布朗传统音乐乐谱和乐器的传承和保护、景迈山申遗规划与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系统评估中的环境大数据应用等等。


T:在设计这些“可持续发展”主题的游学过程中,您觉得最困难的是什么?

N:我觉得是“知行合一”,不光要让孩子们在游学的过程中去真切体会,还要在营期结束后把学到的知识和内容,带回到生活的现实中,真切地、持之以恒地践行。当孩子们回到现实生活中,生活方式和在固有的生活经历中,会有多大的“知行合一”式改变?我们很难得到真实的了解。


 - END -

微信编辑:王守娟

2018年7月刊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旅行家杂志」,搜索「travelermagazine」即可关注。


相关阅读:

意大利媒体VICE来采访我们了!看看倪老师和他们交流了哪些内容

央视《空间榜样——倪老师家的小院》

绿色光年理事长倪欢从李晨手里接过了什么?

继她的CIGS薄膜光伏电站之后,倪老师家的共享充电桩也开始赚钱了!

联合国环境署专家倪欢走进东营分享“低碳生活”

记录 | 绿色光年倪欢:打造有温度的可持续社区


文案 | 冯祎

图片 | 旅行家杂志

编辑 | 王守娟

审核 | 风铃草海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